炒股如何放大杠杆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伪命题,产业竞争靠创新|深度·对话

发布日期:2024-06-30 02:42    点击次数:173

记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言甚易知炒股如何放大杠杆,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美国政府14日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的优势产业抡起“关税大棒”,是美国近期对华发起“产能过剩”攻势中的最新一环,本质仍是实行贸易保护,破坏世贸规则,打压中国经济。

“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反映出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使西方某些人的焦虑不断增加,既是为自身的落后与不作为‘甩锅’,更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又一话术”“中国新能源产业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其产能与需求端的巨大潜力相比远未‘过剩’”……多名专家表示,“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个伪命题,中国商品竞争力靠的是创新和品质。

今年以来,制造业质升量稳,折射中国经济向“新”力。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供给面的全面修复改善,如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的改善等。但与此同时,回稳向好的背后仍有困难和挑战。

南方+记者近日采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研究室副主任臧冀原,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广东省政府参事王珺,共话中国经济走势。

圆桌专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魏建国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研究室副主任 臧冀原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陈鸿宇

●广东省政府参事 王珺

驳斥“产能过剩论”

新能源产品潜在需求大

中国产品丰富全球供给

南方+:如何看待西方政客和媒体持续炒作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

魏建国: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反映出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使西方某些人的焦虑不断增加,既是为自身的落后与不作为“甩锅”,更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又一话术。

中国“新三样”在国际市场上所拥有的竞争力,来源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市场经济就是供需不断平衡的过程,用所谓的“倾销”和“产能过剩”来表述是违背经济学原理的。

我们更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相信中国成为创新的主战场是大势所趋。

臧冀原:中国新能源产业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其产能与需求端的巨大潜力相比远未“过剩”。

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达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彭博社分析显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出口商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美欧面临的问题是企业效率不如中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产能过剩”。

中国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缓解全球通胀压力,提升了各国消费者的生活福祉。中国出海的产能主要是先进产能,有利于提升世界经济和产业活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西方应遵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与中国合作共赢,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优质产能中受益。

王珺: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我认为,这主要是当前我国“新三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等国家将汽车、家用电器和日用工业品等大量销往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是否也是产能过剩的倾销行为?

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制造的鞋、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遍布全球,为什么没有引起个别国家的“指责”?

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被看成是低附加值产品,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从事的是所谓的“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两者是垂直分工。在他们看来,当这些产品生产转移到中国后,不仅不会对他们在高端环节上的收益产生影响,反而会使他们的收益更高。

随着我国产业加快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种竞争就出现了。市场规则表明,谁的产品物美价廉,谁就有市场竞争力,谁就能生存下来。如果面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国家力量出面干预,那么国际市场竞争法则就会受到破坏。

南方+:5月14日,美方宣布对华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3月,欧盟委员会表示,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海关登记,并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追溯征税;发展中国家如泰国等则加大了对本土品牌的补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如何应对?

臧冀原: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应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依法依规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与国外研究机构、产业集群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融入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网络,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同时,因地制宜加强与海外相关企业合作。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在相关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构建各方共建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新能源汽车行业还要加强海外市场研究,根据市场规模、贸易潜力、消费结构、产业互补、国别风险等因素,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供应链企业优化国际合作。

魏建国:目前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很不错,但这仅仅是开始。国外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认可,最主要是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以及低碳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今后想要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就只有加大制度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要红利这一条路。

只要我们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潜力、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优势释放出来,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必将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发展。

王珺:为规避美国等对中国“新三样”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贸易打压,加快这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全球布局生产和营销网络是一个有效举措。

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走出去形成国内外联动的产业链,带动国内配件和设备出口,及时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另一方面,加快技术突破,比如在国际备受关注的绿色发展方面,动力电池的回收是一个新的议题,应对个别国家以低碳制造为壁垒借口的挑战。

分析回升迹象

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回升

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南方+: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质升量稳。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6%,这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都有明显回升,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了将近2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如何看待当前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臧冀原:我国一季度工业经济整体呈现“生产显著加快,投资增长较快,消费稳步恢复,出口增速转正”的发展态势,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看,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7.6%,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15.7个百分点。从工业占比看,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5%,保持相对稳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不容忽视。

陈鸿宇:这组数据说明在今年春节以后,特别是3月和4月,我国工业的运转已进入常态化的正常增长周期。当然可能还会有起伏,但总体来说态势已经比较稳固了。

一方面,过去一年来我国有针对性地进行强链补链,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成效基本呈现,所以才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并增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国提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提倡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不仅聚焦于前沿性的未来产业,大量的传统产业也通过技术改造、应用创新技术等方式,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此外,我国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对制造业的支持政策效果初显。同时,鼓励制造业企业对外延伸产业链,增强出口竞争力。一系列的综合施策下,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订单稳定回升,就能感受到国内国际市场传来的积极信号。

南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4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0.4%,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同时,大中小型企业PMI均高于临界点。如何看待当前的回升迹象?

臧冀原:企业生产加快和市场需求保持扩张同向作用,伴随大规模设备更新和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面落地实施,以及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三大工程”全面推进影响下,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还会保持较快增长水平,这些都将对制造业供需两端有一定拉动作用。

魏建国:从4月份各规模企业PMI看,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回升更为显著,彰显我国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改善。

中小微企业占据了全球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小型科技企业如果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将成为未来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有三个:第一是创新,中小型科技企业没有创新,就是失败的;第二,创新是颠覆性创新、原始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把全生产要素做到最佳配置。

献策转型升级

传统行业企业聚焦痛点

以需求驱动创新提高竞争力

南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恢复向好的一个重要引擎。一季度,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在这37个行业中,传统产业占比75%以上。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魏建国:中国作为全球工业制造大国,行业最全、门类最完整、上下游链条成熟,我们将是未来发展得最好的一个工业体,是联合国公认的发展最好的工业体系国家。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要用数字化经济与现有传统制造业实体企业相结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当前是我国制造业非常重要的转型时刻。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发展工业互联网,二是推进智能制造。数字技术与当代产业发展结合是当务之急,应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供需对接,特别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提高消费者多元化偏好和企业柔性生产能力的匹配度,构建数字技术支撑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臧冀原: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同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鼓励传统行业企业聚焦发展中的痛点,以需求驱动创新,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王珺:数字化是现阶段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意味着传统产业注入了新动能。

值得提出的是,许多传统产业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构成的。我们调研发现,凡是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在降本增效和订单增长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然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就在于中小企业存在着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等困惑。

针对动力不足的问题,要构建大企业主导、中小供应商参与的产业链供应链联合体,按照“给订单、提要求、扶一把”的机制,通过大企业带动,促进集体行动,推动生产标准化普及和提升。

针对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建立以平台支撑的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产业园区,设立集相关专业领域的产学研、孵培检于一体多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中小企业获得外溢效应。

南方+:近期,中央和地方密集部署,出台措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如何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推动释放内需潜力、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臧冀原: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从全国层面估算是5万亿元的市场,这对当前需求不足的现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首先,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是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的重要方向。其次,作为消费大省,广东应按照实施方案选取的汽车、家电产品、家居家装三个重要品类作为切入口,鼓励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推广新型消费场景,带动以旧换新。

王珺:经济理论表明,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有效的应对之策是找到确定性的发展方向。当前,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是增大投资,面对汹涌而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增大投资的着力点就是加大技改投入,具体指向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通用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发展。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原料使用、生产流程和供销网络等。通用性的数字技术要结合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应用。

纵论未来产业

建议立足市场需求布局

发挥广东本地产业配套优势

南方+:今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工信部联合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有哪些突破点?广东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和提升?

魏建国:发展未来产业,人才队伍是关键。这是我们与一些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我们集聚着大量人才和海量成果,但由于限制多、缺少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对产业化积极性不高,大量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沉睡”。

发展未来产业,首先要尊重知识产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收益激励改革,推动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

其次,在引进国际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试错机制,激励科研人才创新,在实践中培养本土人才。

此外,要全面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臧冀原: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有望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乃至支柱产业。广东以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和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为主轴,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层次非常清晰。

下一步,广东要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规模、上层次,迅速释放新动能。同时前瞻布局,在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构筑新优势。

陈鸿宇:谈到未来产业,我们必须有前瞻性,要未雨绸缪,要努力地创造条件,甚至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给予关注。比如从科技创新的资金、技术到人才的储备。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地处理好现有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如果没有传统产业大规模地提供财力、物力的资源,新兴产业就会发展不起来。

所以,发展未来产业既要有倾向性,同时也要有序地、稳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广东要发挥本地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优势,评估我们的人才储备、各种装备的状况。发展未来产业,既要看需求,又要看供给。

从区域规划看,如果完全不考虑市场需求,政府作为主体盲目投资的话,未来产业的布局当然可能会出现零和博弈。

实际上,目前各经济大省都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优势支柱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形成是市场和政府长时间共同配合配置资源的结果。

未来的产业布局也应是各省立足市场需求的选择,再加上国家宏观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不太可能出现“零和博弈”的局面。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炒股如何放大杠杆



上一篇:怎样申请杠杆炒股 银价短期恐进一步走软!白银最新技术前景分析:多头盼守住这些关键支撑    下一篇:炒股杠杆怎么加 视频|全国1/20的工业母机都在东莞